上市公司王府井,转型之路为何如此磕绊?丨正经深度
文丨顾小白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3700字)
王府井、贵友大厦、燕莎,这些名字不仅是中国商业史上熠熠生辉的标志之一,更是兼具中国商旅的文化内涵,象征繁华与历史的交织。
然而,不久前的一纸公告,却似乎让这些名字增添了一丝异样的晦涩。
近日,沪市上市公司王府井公告称,自2025年4月1日起,北京金源新燕莎MALL、北京燕莎友谊商城金源店及北京贵友大厦金源店将停止经营。
事实上,王府井旗下的业态或门店,近几年一直处于相对动荡的态势之中。
比如,除了上述公告提及的停止经营,旗下的另一大标志性门店——“中华老字号”北京西单商场也在年初终于迈出了停业整改的步伐。
更早前,紧邻天安门广场和北京饭店,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入口“金街金角”的新燕莎金街购物广场也早已闭店改造。
再早之前,旗下包括广州、乌鲁木齐、南宁、福州等地的百货店也都已先后关闭。
王府井近几年的经营业绩,同样表现出了较大的波动。
通过深入观察,正经社分析师发现,王府井运营及业绩的波动,除了受到整体经济环境和行业波动的影响,跟其自身应对市场变化相对缓慢的节奏也不无关联。
商业贵族大幅失色
提到上市公司王府井,就不得不提地理上的王府井商业街。
地理上的王府井,是承载着700多年历史沧桑的古街。自元朝奠基、清朝定名以来,便一直是京城商业的璀璨明珠,被誉为“中华商业第一街”。它见证了北京从荒凉冷清到繁华热闹的变迁,承载了无数商贾云集、游客络绎不绝的盛况。
上市公司王府井,承载其名,就诞生于这条历史悠久的街道上。
1955年,王府井前身——北京市百货大楼正式开门营业,它被称为“新中国第一店”,是新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场,也开启了王府井商业街的新篇章。
此后的1994年,王府井正式在上交所挂牌上市;1996年,实施百货连锁战略,开始向全国布局。
贵友大厦,同样承载着京城曾经的商业文化,以及无数人的情怀与回忆。它1990年开业,曾是长安街建国门外的标志性建筑,还是“北京首个有滚动电梯”的商场,这成为了当时的流行标志物。
开业之初,只有获得“请柬”的顾客才能光顾,而请柬的发放对象主要为外籍人士、部分高收入群体等。普通市民若拥有一张贵友请柬,不仅意味着购物资格,更成为社会地位与时尚品味的象征。
也因此,坊间流传着“贵友开业时人山人海,没请柬只能在门口张望”的故事,这成为了北京商业传奇的一部分。
此外,贵友大厦紧邻着友谊商店,而友谊商店就是外宾特供商场,明确要求使用外汇券才能购物。贵友大厦虽无此明文规定,但高端定位与商品结构(如进口奢侈品、时尚新品)使其成为外汇券持有者的重要消费场所。其商品和服务天然带有“洋气”标签,在此消费是当时进一步彰显社会地位的符号,这也是计划经济末期特权消费的余韵。
尽管贵友大厦是在人为制造“稀缺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对当时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初期的一种商业试探和创新,极具开创性。
燕莎,1992年作为中国首家中外合资零售企业诞生于北京的亮马河畔,这里也是使馆区,全称为燕莎友谊商城。这座以“燕京之莎”命名的商场,甫一问世便成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象征之一。
与同期贵友大厦的“请柬入场”相似,燕莎以进口奢侈品、自动扶梯和外汇券消费门槛,构建起高端消费的“特权场域”。
彼时,北京市民也以“逛燕莎”为荣,即便不购物,隔着玻璃橱窗欣赏进口的奢侈西装或手表,亦是一种“与国际接轨”的仪式感。其选址使馆区的深意更显微妙:既服务外籍人士,又成为本土精英窥探西方生活方式的窗口。
时至今日,贵友大厦和燕莎早已悉数并入了王府井旗下。然而,在当前的商业语境中,作为“曾经的商业贵族”,王府井已经因为停业、整改、业绩波动等因素而大幅失色。
运营数据大幅走低
通观王府井最近十年的运营数据,营收于2016年首次突破两百亿元关口,当年实现营收234.80亿元。此后的2017年至2019,营收虽然一直保持在两百亿元以上,不过增长极为乏力,分别实现营收260.91亿元、267.11亿元、267.89亿元,增长率分别为11.12%、2.38%、0.29%。
这增长率自然无法令市场及投资者满意,但至少保持在了增收的区间。而进入2020年以后,营收暴减超过一半,且一直波动至今。
具体来看,其2020年至2023年分别实现营收115.36亿元、127.54亿元、108.00亿元、122.24亿元,增长率分别为-56.94%、10.56%、-15.32%、13.19%。
2024年前三季度,王府井再次迎来了减收的局面,三个季度的营收分别为33.08亿元、60.35亿元、84.99亿元,同比则分别降低了1.74%、5.40%、8.27%,降低的幅度呈现逐季扩大的趋势。
与此同时,相比于营收的波动,利润的波动幅度更显剧烈,从2016年至2024年的九年间,有五个年份同比下降。
其中2018年和2021年两个年份实现的净利润最高,分别为12.26亿元和13.78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5.27%和350.15%。
净利润最低也是同比降幅最大的两个年份,则是2020年和2022年,净利润分别仅为3.06亿元和1.36亿元,同比降幅分别达到了67.61%和90.10%。
根据王府井最新的业绩预告, 2024年,其归母净利润预计将为2.6亿元至3.5亿元,同比预计将减少3.59亿元至4.49亿元,同比降幅预计将达51%至63%。归母扣非净利润则预计为2.5亿元至3.4亿元,同比预计将减少2.96亿元至3.86亿元。
整体来看,正经社分析师发现,王府井2024年的业绩表现至少倒退了16年,与2008年的业绩几乎相当。而2008年是其营收跨百亿的首个年份,当年营收101.74亿元,净利润为3.72亿元。
必须承认,伴随着层出不穷的不同的网络购物方式出现,消费者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等,都出现不小的改变。同时,整体的经济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消费。因而,王府井所在的商业零售行业就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王府井在2024年半年报中,就将自身营收的下滑原因,归结于上述的外部因素。其宣称,受市场环境超出预期的影响,自身的营业收入同比出现了下降。
事实上,外部因素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但自身内部因素同样不可忽略。
在近期一篇阅读量“10万+”的报道中就提到:“现在的商场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有好的项目,4000个车位周末去能停满。你能说商场没落了吗?只是好的时候,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开始下行,自身能力差的商场就被淘汰了。”
同样是近期的一份媒体统计数据也显示,截至2月18日,在已经披露2024年业绩预告的23家百货上市公司中,有9家出现了亏损,占比约39.13%;17家企业净利润出现下滑(部分与亏损企业重合),约占总数的73.91%。这一数据确实显示了行业整体形势的不容乐观。
不过除此之外,仍然还有6家百货上市公司净利润实现增长,约占总数的26.09%。在实现盈利的公司中,最高的增长率超过了200%。
或许盈利增长的公司中,各自的增长因素都不同,但也足以证明,整个市场的机会依然存在。而在整体的逆势之中,考验的就是企业的“内功”了。
王府井近期的公告中,多次提到其“当前正处于业态迭代的关键期和新业态发展的培育期”。同时宣称,自身在近年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正“加快转型变革,创新经营模式,提升经营质量”。
然而,正经社分析师观察发现,王府井在转型变革的速度和节奏上,还有着较大提升的空间。
以其旗下的北京西单商场整改为例,《北京青年报》在2023年7月就曾报道西单商场准备启动整改,并争取在2024年春节前动工,力争2025年底以购物中心面貌全新亮相。然而事实是,直到2024年的最后一天才正式停止营业并启动整改。
这与原订计划比较,推迟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
此外,免税业务被王府井寄予了厚望,在2020年取得免税牌照时,曾启动过一波高调的宣传攻势。彼时的王府井股价甚至因之冲高至79.19元/股,是其1994年上市以来的最高股价。
到如今,王府井股价已经回落至了13元/股左右。短短四年多时间里,跌幅高达80%多。
在其取得免税牌照一年以后,即2021年,王府井在回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提问时曾宣称,“正常进度下,今年(2021年)王府井免税业务将进入实质运营阶段。”同时明确表示,“海南的岛内免税店今年(2021年)肯定要开。”
然而,直到2023年,王府井免税店才在海南万宁正式落地。而且,当年免税业务仅为王府井贡献了1.87亿元的收入,仅仅占总营收的1.53%。2024年,免税业务也并未有明显起色,前三季度仅贡献2.04亿元的营收,占总营收的2.40%。
在王府井获得免税牌照后,何时落地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重要议题。或许因其进展缓慢,以至于有投资者于相关平台直接开怼:“一直用正在积极、努力推进、即将、全力以赴、始终积极等词回复投资者,麻烦积极实际回复下目前投资者最关心的免税进展!”
而有媒体则评价王府井免税业务为“最懵圈”业务,“自2020年拿到免税牌照获得短暂高光后,直到2023年1月,其首个免税项目——王府井国际免税港才在海南万宁落地。然而,万宁不是海南离岛免税的主战场,其业务规模十分有限,远不能和三亚乃至海口相比,在海南相当弱势。”
一份最新的统计数据,或许正是对上述媒体评价的侧面印证。根据海口海关2月23日的数据,春运期间(1月14日-2月22日),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66.1亿元,免税购物人数81.8万人次,购物件数564.2万件。
显然,王府井免税业务的全年数据,甚至都无法与这份不到一个月的数据相提并论,份额占比实在太小。
同期,王府井尽管也公布了自己春节期间的免税业务数据,却没有提及具体销售金额,只说客流和销售额都实现了增长。
当然,企业的“内功”绝非仅取决于转型节奏的快慢,而是一项涵盖战略、管理与创新等的系统性工程。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就此展开深入探讨。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业态最全的商业零售集团之一”,王府井的实力和行业地位毋庸置疑。然而,近年来其业绩的大幅波动与转型步伐的相对迟缓,不仅折射出传统零售业态面临的共性挑战,更提示其在复杂市场环境中亟需强化内生动力与应变能力。【《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申请转载、对稿件有异议或投诉,欢迎联系微信号fxyayaya